HR理念:从“劳资关系”到“人力资源治理”
伊利团体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那时国内还很少出现人力资源治理的概念,其人事治理也基本处于劳资关系处理层面。
1993年2月18日,伊利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员工通过出资认购股份成为企业的股东,很多一线工人也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
“那时候取出3000元钱对工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很多员工都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放了进来,员工跟企业达成了命运共同体,开始学着用经营的角度来考虑自己手头上所从事的工作。”宋金侠说。
经过股份制改革之后,由于机制的创新,伊利可以为员工建立中长期的激励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创业***,使得公司开始进进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企业对人才数目的需求越来越多、对职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招聘体系和培训体系便开始建立起来,公司也成立了团体的人事部。当时人事治理的重点是找到合适的人,在内部通过薪酬福利建设和员工关系治理建立公平、公道的用人制度等。2001年初,伊利团体正式成立人力资源部,各个职能模块已经齐备,开始初步发挥人力资源治理的功用。2005年初,总裁潘刚担任董事长以来,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战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北京2008奥运会赞助商资格的重大营销事件及“织网”战略布局(全国重点区域的工厂布局)的实施,对伊利的人力资源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配合业务的发展,人力资源部的职能开始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化,招聘、培训以及员工发展和企业文化等相关制度开始逐步完善起来。
招聘:从就地取材到灵活运用校园招聘走出往从2005年开始,随着分布于全国各地若干投资项目的陆续上马,伊利对人才的需求忽然之间有了一个爆炸似的增长。企业发展太快,就需要不断地补充人才。前些年,伊利的招聘重点固然放在校园招聘上(在伊利,有75%的人才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校园招聘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当时的招聘来源多限于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的高校。但在全国各地设厂后,就带来了一系列与人才相关的题目:一个是呼和浩特本地人才的数目有限;另一个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和工厂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不可能都从呼和浩特派出往,当地需要的人才最好能做到本地化。
面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给人才招聘带来的巨大压力,伊利改变了以往的招聘策略:首先加大了校园招聘的力度和数目,每年校园招聘的计划人数都在千人以上,用来作为对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重要储备来源;其次是走出内蒙古,开始将校园招聘的触角延伸到国内各大高校。特别是有伊利分公司和工厂的区域,校园招聘从当地高校进手,不仅能解决异地人才文化融合难的题目,还能够节省大量人力本钱。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