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中国汽车业上演的离合恩怨无不以此为绳。
如何找寻最佳的合作伙伴?什么样的合作伙伴能使利益最大化?怎样的利益分割能使双方维系得长久?愉快的合作都一样,不幸的合作各有各的痛。
全球化时代来临,企业该如何深耕合作关系,共生共赢?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企业要怎样调整自己,策动未来的成功?本文提供的世界顶尖汽车巨头与中国汽车巨头合作的经典案例,或许能给你一点启示。
汽车业的分分合合
文·本刊记者 肖鸿扬
国内的汽车业在几经腾挪之后,终于杀入了惊心动魄的战国时代——这是一场国有汽车制造商,民营汽车制造商与国外汽车巨头,还有不断涌入的各种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形容:“乱云飞渡,难从容。”
“竞争到最后,消费者无疑是最终获利者。”长期研究汽车行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健龙博士如此看待汽车业的纷争。
从中国汽车业几年来不断爆出重磅合资案来看,此种情景同许多专家预测的“入世后中国汽车业将面临灭顶之灾”的说法大相径庭。
杨健龙认为,如今国际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关注前所未有。在合资方面,曾经以为入世后外国企业整车出口的力度会加大,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本土化才是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今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等日本汽车企业基本上在中国都形成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前所未有。而国内的三大汽车集团也都走上了合资的道路。
实际上,国内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几大跨国公司角逐的天下。数据表明,仅大众和通用两家的汽车品牌,占中国市场份额超过45%,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关于这一点,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认为,走合资之路,通过合资、合作,用市场换技术,包括换一部分资金,尽快缩小差距,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不走这条路,恐怕连目前局面都没有。中国汽车产量从2002年的200万辆,到2003年的400万辆,用“飞速发展”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杨健龙称,合资企业的成长虽然吞食了巨大的市场,但是同样也带动了产业的升级。中国汽车业已经经历了两轮合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北汽与韩国现代的联姻虽说一路走来吵吵闹闹,但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底,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今年累计销售轿车7.85万辆,销量已经攀升到轿车企业第五名。
而我们从福耀玻璃跟法国圣戈班的合作失败案例,和福耀近年来的飞速扩张发展,也能得到另一个结论,合资并非中国汽车业的唯一道路。正如吉利、奇瑞、长城汽车等高举民族品牌大旗者,也能在竞争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